東海大學

系(所)簡史

本系成立於民國70年,民國81年設立研究所碩士班,民國95年設立博士班。44年來大學部畢業學生已達兩千多人,碩士班畢業人數則有四百多人,博士班畢業人數則有五人。畢業生不論參加各種考試、就業或出國深造,均有良好的表現。

本系(所)特色

從地球環境至個人健康及永續發展,以環境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環境檢測分析、環境微生物、環境化學及環境規劃與管理為教學方向。

本系(所)之發展方向與重點

自然資源的短缺及環境品質的日漸惡化,乃當今世界各國因現代化而產生之普遍現象。數十年來,我國經濟成長極為快速,邁入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使國民的生活水準大幅提高,資本累積更為現代化奠定有利的基礎;但是,卻也造成環境災害,嚴重影響國民的生存空間。無論政府或民眾對此均極為重視,也為謀求解決環境問題做了許多的努力。 環境問題為跨越多媒介的現象(俗稱空、水、廢、土等),無法逐一切割。例如:煉熔廠的空氣污染物經由大氣擴散後,造成土壤、地下水、地面水之污染,進而影響生態環境及整個食物鏈。而水污染也會經由各種氣候因子的影響而形成空氣污染。至於廢棄物的不當處置將使污染流竄於河川、海洋、土壤等環境介質中而造成污染,或蒸/揮發形成空氣污染。故本系(所)全力推動跨越媒介、輔以污染物宿命探討之群體研究。而近年來在環境永續、全球氣候變遷、淨零碳排等的考量下,廢汙水再生、環境綠能技術、碳捕捉、廢棄物再生與資源化、人工智慧(AI)等已成為環境技術開發與環境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今環境議題

  • 大氣環境與空氣污染-包括大氣污染與室內空氣污染;連帶而來之酸雨現象,致土壤貧瘠、生態破壞;溫室效應,致氣候變遷、氣象異常災難頻傳;而氟氯碳化物之使用,臭氧層遭破壞、紫外線危害強等,皆為當務議題。
  • 水環境-包括水資源保育、洪患管理與水質污染的防治等。其中地下水的研究方面,因與上述土壤污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亦為一重要課題。
  • 固體廢棄物的清運、處理和最終處置-此為目前各地方政府最急迫面對的難題。事業廢棄物,特別是有害廢棄物管理的挑戰更大。此一議題亦牽連乾淨生產與綠色消費,也涉及有毒物質越境運輸等問題。此外,土壤污染的現象近年來在台灣地區亦成為一重要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有效處理、對農民的影響降至最低等均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 自然保育與環境教育-包括生態系劣化、生物多樣性急速下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存共榮、永續發展等問題。
  • 環境評估、環境管理、環境政策與環保國際事務,包括提升模擬污染的傳遞的正確性、有效及簡化的評估方法、二氧化碳減量管理策略問題。
  • 本系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水質及相關技術

      (一)奈米材料與磁性顆粒於氧化還原、吸附、離子交換程序之研究
      (二)廢水中氮磷之生物處理技術開發
      (三)電容去離子技術之研究與開發
      (四)應用綠色催化劑處理水中之有機污染物
      (五)高級氧化技術之開發
      (六)水回收系統及新型技術之開發
      (七)廢水生物系統微生物菌相研究
      (八)自然水環境中致病微生物偵測技術之開發
      (九)水污染物在環境之化學宿命
      (十)奈米廢水處理技術


    二、固廢/土壤及相關技術

      (一)資源回收再生技術之研究
      (二)固體生質燃料與固體回收然料之分析與研究
      (三)焚化產生之空氣污染物控制研究
      (四)土壤污染之監測、擴散模擬
      (五)土壤污染整治之研究


    三、環境化學及生物技術

      (一)新興污染物之分析與其宿命之研究
      (二)應用環境分子技術於環境病毒之檢測分析
      (三)電微生物學之研究與環境應用
      (四)有害物質與廢棄物之生物處理技術開發之研究


    四、生態保育與環境系統

      (一)永續環境規劃管理
      (二)人工智慧與環境大數據分析
      (三)環境影響評估及生態監測
      (四)環境與能源系統分析
      (五)動武與植物生態檢核分析
      (六)生態哲學及環境教育
      (七)場(廠)址選擇方法之研究
      (八)環境數值模擬與分析
      (九)資源回收技術之研究
      (十)廢棄物貯存、清運、處理最佳化之研究
      (十一)污水處理系統之最佳化研究


    五、空氣污染控制技術與策略

      (一)工業廢氣之控制技術
      (二)空氣污染物採樣與控制設備改善與開發
      (三)氣膠與空氣懸浮顆粒之控制
      (四)利用氣膠質譜儀進行大氣污染物分析
      (五)空氣污染物之傳輸與數值模擬


  • 附件檔案系所發展白皮書.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