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所)簡史
本系成立於民國70年,民國81年設立研究所碩士班,民國95年設立博士班。44年來大學部畢業學生已達兩千多人,碩士班畢業人數則有四百多人,博士班畢業人數則有五人。畢業生不論參加各種考試、就業或出國深造,均有良好的表現。
本系(所)特色
從地球環境至個人健康及永續發展,以環境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環境檢測分析、環境微生物、環境化學及環境規劃與管理為教學方向。
本系(所)之發展方向與重點
自然資源的短缺及環境品質的日漸惡化,乃當今世界各國因現代化而產生之普遍現象。數十年來,我國經濟成長極為快速,邁入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使國民的生活水準大幅提高,資本累積更為現代化奠定有利的基礎;但是,卻也造成環境災害,嚴重影響國民的生存空間。無論政府或民眾對此均極為重視,也為謀求解決環境問題做了許多的努力。 環境問題為跨越多媒介的現象(俗稱空、水、廢、土等),無法逐一切割。例如:煉熔廠的空氣污染物經由大氣擴散後,造成土壤、地下水、地面水之污染,進而影響生態環境及整個食物鏈。而水污染也會經由各種氣候因子的影響而形成空氣污染。至於廢棄物的不當處置將使污染流竄於河川、海洋、土壤等環境介質中而造成污染,或蒸/揮發形成空氣污染。故本系(所)全力推動跨越媒介、輔以污染物宿命探討之群體研究。而近年來在環境永續、全球氣候變遷、淨零碳排等的考量下,廢汙水再生、環境綠能技術、碳捕捉、廢棄物再生與資源化、人工智慧(AI)等已成為環境技術開發與環境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今環境議題
本系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水質及相關技術
-
(一)奈米材料與磁性顆粒於氧化還原、吸附、離子交換程序之研究
-
(二)廢水中氮磷之生物處理技術開發
-
(三)電容去離子技術之研究與開發
-
(四)應用綠色催化劑處理水中之有機污染物
-
(五)高級氧化技術之開發
-
(六)水回收系統及新型技術之開發
-
(七)廢水生物系統微生物菌相研究
-
(八)自然水環境中致病微生物偵測技術之開發
-
(九)水污染物在環境之化學宿命
-
(十)奈米廢水處理技術
二、固廢/土壤及相關技術
-
(一)資源回收再生技術之研究
-
(二)固體生質燃料與固體回收然料之分析與研究
-
(三)焚化產生之空氣污染物控制研究
-
(四)土壤污染之監測、擴散模擬
-
(五)土壤污染整治之研究
三、環境化學及生物技術
-
(一)新興污染物之分析與其宿命之研究
-
(二)應用環境分子技術於環境病毒之檢測分析
-
(三)電微生物學之研究與環境應用
-
(四)有害物質與廢棄物之生物處理技術開發之研究
四、生態保育與環境系統
-
(一)永續環境規劃管理
-
(二)人工智慧與環境大數據分析
-
(三)環境影響評估及生態監測
-
(四)環境與能源系統分析
-
(五)動武與植物生態檢核分析
-
(六)生態哲學及環境教育
-
(七)場(廠)址選擇方法之研究
-
(八)環境數值模擬與分析
-
(九)資源回收技術之研究
-
(十)廢棄物貯存、清運、處理最佳化之研究
-
(十一)污水處理系統之最佳化研究
五、空氣污染控制技術與策略
-
(一)工業廢氣之控制技術
-
(二)空氣污染物採樣與控制設備改善與開發
-
(三)氣膠與空氣懸浮顆粒之控制
-
(四)利用氣膠質譜儀進行大氣污染物分析
-
(五)空氣污染物之傳輸與數值模擬